立德树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生长成绩述评之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任务”,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治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这是新时代以来的首次全国教育大会,意义不言而喻,大国领袖举旗定向,亲自谋划教育事业生长,更意味深远。以习近平同志为焦点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回覆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础问题,指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培根铸魂筑牢信仰之基
“每一讲的开头都有一个故事,很吸引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宁静是头等大事’这些话好熟悉,我在电视和广播里经常听到!”……
2021年秋季学期,全国中小学生拿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他们很快就被读本中图文并茂、生动生动的内容吸引。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基础任务。
何以铸魂?推进党的立异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尤为要害。
这些年,课本纪录着育人之变。2019年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出书;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印发,同期,中华优秀古板文化、革命古板等一系列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或指导纲要出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投入使用;2022年,安排各地和学校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事情期间的重大实践、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事情;2023年,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书刊行,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今年秋季学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党的理论立异结果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载体。
何以强国?唯有高举旗帜、凝心聚力,才华走好新时代的万里征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雄伟征途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
2023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教育系统掀起精神洗礼的热潮。
以上率下——教育部党组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连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教育系统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激浪层层——北京大学举办念书班运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以领读领学、交流研讨和旅行调研等方法系统全面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复旦大学举治理论研讨会、红色经典诵读会等,激励宽巨匠生不忘初心、传承革命精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员教师领导支部学生党员登上“深海一号”等作业平台,投身生产一线……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常态化制度化不绝深化、推进,夯实信仰之基。宽大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在主题教育中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思想领航,不绝引导着学生们掌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要领论,把个人生长融入民族再起的伟业之中。
近年来,教育部开展一系列实践运动的深意便在于此。“重温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强国有我、青春有为”“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社会实践相继启动,全国高校1100余万名师生组建30余万支团队开展社会实践,将爱国情、报国志写在祖国大地上;2800余所高校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运动;2023年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以来,发动部省校三级投入经费23亿元、建立育人基地1000余个;2024年,启动全国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布道育,组建“全国高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开展示范宣讲;建设全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图谱;打造“斗争的青春”高校系列大思政课专题节目……
“我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焦点技术是买不来的。未来,我也将在科技报国这条路上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卢旭博说。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增强社会主义焦点价值观宣布道育,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们看到,教育战线3亿名师生高举信仰之炬,高昂斗志,融入强国建设的磅礴洪流。
启智润心上好思政大课
4月的湖南韶山,满目青葱。韶山毛泽东广场,来自怀化市沅陵县职业中专的2000名学子面向毛泽东同志铜像,发出铿锵的青春誓言:“青年怀壮志,立功正其时。请党定心,强国有我!”
湖南省“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启动以来,全省已有152批次近200所学校的17.12万名师生先后走进韶山,接受红色熏陶、启智润心。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2019年3月18日,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基础任务的要害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步队责任重大。”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对思政课提出要求:“坚持革新立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系列高屋建瓴的安排谋划,为思政课革新立异提供了基础遵循。
政策构建起“骨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革新立异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事情计划》《关于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步队建设划定》《关于增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步队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密集出台,深化思政课革新立异的“四梁八柱”基本定型。
大思政课“活”起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概论”课与学校同龄,厚植着一代代学子的空天报国情怀;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将西南联大在国家危难之时坚持办学、培养大批卓越人才的故事讲给游客听;营口实验学校小学部刚刚上过主题为“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思政课,学生在电力主题场馆体验电力工人的不易。
思政课教师迎来“春天”——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纳入“国家要害领域战略人才储备专项计划”;各高校凭据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单独设置评聘标准;思政课教师培训实现常态化、分众式、全笼罩……如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增至14.5万人,专职教师凌驾11万人,全国高校专兼职领导员增至26.6万人,专职领导员达20.3万人。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很是须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包管。”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基础任务的要害课程》一文中写道。
洞察人才生长纪律的思考,为思政课革新立异指明了偏向。
在厦门,差别年龄段的学生这样理解英雄:幼儿园教师播放影视片段,让小朋友们直观感知什么是英雄;小学教师从展示解放初期居民生活用品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中学教师以一节团课带学生追忆抗美援朝英雄;在大学阶段,教师讲述外地人耳熟能详的福建东山老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故事。
在上海,差别学段的学生这样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小学段,探秘人民都会;初中段,探寻红色印记,感受都会文化;高中段,以青春之我建人民都会;大学段,掌握人民都会的中国式现代化都会生长之路;中职段,弘扬工匠精神,共铸美丽都会;高职专科段,修养人民情怀,建设智慧都会。
如今,一条领悟生长各阶段的思政阶梯越铺越长,越铺越广。教育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动各省级教育部分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专家团队;打造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型、立异性平台;召开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战略研讨会;印发《义务教育品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一体化设计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
“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事情和意识形态事情。”“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明确思路。
如今,“云上大思政课”全网互动引导流量累计凌驾100亿次;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设立爱国主义、品德教育、思政课程等9个方面的德育专题,累计上线1100多条优质教育资源……思政课焕发越发强大的活力。
年轻的心中,深厚而澎湃的情感奔涌着,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再起的梦里。
“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
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
课表上的一处小变革,却反应着教育事业生长的大厘革。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生长指明了偏向。
新时代党的教育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生长思想的继续和生长,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关于我国教育事业生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增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系统提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度体系,明确学生劳动素养培育重点。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学校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提供具体指导。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集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为人民效劳,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生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校园、给师生回信,深入论述立德树人的富厚内涵,朴素的言语寄托着党中央对时代新人的殷切期望——
“希望同学们树立远雄心向,珍惜美好时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生长,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高昂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生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再起大任的栋梁之材。”
“体育锤炼要从小抓起,体育锤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引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美意灵具有重要作用。”
……
近年来,教育革新围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生长,在要害处落子,教育事业徐徐展开越发美丽的新蓝图——
学生过重的学习担负被“双减”击破,孩子们在校内“学好”“吃饱”,拥抱七彩的童年;
题海战术的疲惫被教育评价革新纾解,新高考、新课标不绝通报着“素养导向”生长成才观,“破五唯”已成为高校广泛共识;
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科学教育“加法”满足,科学家、院士们走进校园,领导孩子们感受科技的魅力;
基础教育综合革新、义务教育教学革新、人工智能教育等一大批实验区、实验校和教育基地,探索着优质均衡的门路;
各级种种学校聚焦“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炼意志”,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办、国办专门印发文件,全面增强和革新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事情,连续引领全面生长的育人导向;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事情专项行动实施,为青少年织密守护心灵的大网;书香在校园各处萦绕;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协力越发强大……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鲜明底色。德智体美劳全面生长,在每一所校园里成为具体的景物。
今天的中国正大踏步向前。
今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安排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革新。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革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这彰显着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以贯之的初心,更转达了明确信号——深化教育综合革新培养时代新人的动力将陪同教育强国建设愈发强劲。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伟大的时代与杰出的英才总是相伴而生。
沐浴着党的阳光,感受着时代的召唤,我们看到,新一代大国少年正在茁壮生长,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将成为大国之栋梁,中华之脊梁。